受訪者介紹

他們或許來自四方,卻都深根於此

洪銘鎮

勇里里長

  銘鎮里長高中畢業便獨自前往臺北打拼,從北上至銀行上班開始就一直居住在士林,現已連續擔任仁勇里里長一職13年,資歷豐富。

  此次走訪的仁勇里,在士林51個行政區中排行第一,作為眾多政經教育等重要場所的發跡地,早期衛生局、地政事務所皆設立於此,而此行採訪的地點更是當年的鎮公所,至今建築外觀仍保留了舊有建築風貌,典雅的巴洛克式設計,採光明亮的復古窗框,彷彿將我們拉入了時光漩渦,想像起當年辦公人潮熙來攘往的繁華景象,仁勇里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特殊地位,都讓洪里長相當自豪。

  採訪過程中,里長熱情地和我們分享許多老士林人的共同回憶,從風靡一時的武打明星,聊到當年學生時代最愛的宵夜口袋名單,話裡行間裡能感受到里長對士林濃厚的情感和喜愛。

  隨著時代漸變,人們生活的選擇趨向多元,而里長認為能將現代與舊時代接軌是難得的,但他也坦言心中不免有些婉惜,因許多記憶中懷念的場景、質樸美味的古早味甜品,也都隨著時光洪流的沖刷消失了。


朱廣興

東吳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兼任教授

  任職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職多年的朱廣興教授,除去出國留學的時間之餘都在士林居住,將士林幾十年的歲月變化盡收眼底,像是原先本不起眼的小路——中正路如今變成連接八方的大路、忠誠路上百貨公司的興建、望星橋的拓寬、雙溪路增建人行道、學校周邊建築變遷等等。對於這些改變,朱廣興教授感嘆時移世易,士林的變遷逐漸看不出記憶中最初的模樣。

  朱廣興教授熟知芝山巖這塊土地,提到此處良好環境生態,植物品種繁雜且遍佈成群,走在步道上能看見松鼠穿梭於樹林間,土壤中甚至有貝殼化石的沉積岩,這些元素的構成讓教授相當喜愛此處,每週都會造訪芝山巖,悠閒愜意地散步感受大自然。談起芝山巖的歷史,向我們解釋芝山巖上六氏先生墓的由來,也提及日治時期與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政策內容造成士林人對政權態度的變化。另外,位於東吳大學內的錢穆故居也在過往的政權更迭中掀起一陣陣波瀾。

  關於士林的美食,朱廣興教授則分享小時候對外國美食並不了解,甚至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布丁和沙拉當時他也沒有聽過,初次接觸這些食物時就感到非常新奇,而正因為當時初次品嚐的印象過於深刻,因此儘管現今的朱教授已經見識過許多更勝於此的美食,但念及小時候吃的第一口外國食物,那種記憶中的滋味更令他動容


李心瑜

在地士林人

  從小在士林長大、求學過程中也常駐於此的大學生心瑜,對於士林的在地美食有很深度的介紹,推薦了不少士林人才知道的店家,例如:林家麵神、及品鍋貼、士林媽祖廟口素食館...…等。

  此外,也分享了她在士林夜市的推薦美食,心瑜提到:「士林夜市就像家」,因為家住在士林夜市,閒來無事時就會到夜市附近逛逛,對她來說夜市是很親切的存在。

  訪談過程中,心瑜也提到在她兒時回憶中曾經有過美崙公園的都更、見證陽明戲院的倒閉、與兒童新樂園的誕生,這些士林的改變都是她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她提到在諸多士林的轉變中,曾經位在士林二號出口的「水世界」令她至今仍十分懷念,小時候媽媽常在夏天帶她到水世界泡泡水,一解酷夏之情,因此每到盛夏之際心瑜就會想到這個地方,因為水世界承載著許多她的童年美好回憶。


張永棟

明勝里里長

  張永棟里長,民國48年出生於台北市大同區(原建成區),結婚之後與妻子選擇於士林區置產,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歲月,且已連任兩任里長。在擔任里長這一職的期間,抱持著為民服務的精神,對地方的民生需求、交通建設、觀光文化等等事務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訪談過程中,里長分享了許多士林自過去以來的變遷、地區的現況和未來的展望,也和我們推薦了自己所喜愛的士林景點和店家,雖然有些地方可能因為時光的流逝已成絕響;或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狀況很少再前往,但我們仍然可以從與里長對話的字句中,感受到里長對於在地的喜愛與關心。

  「其實士林也有很多很好、很珍貴的東西,只是大家都不太了解。」里長說自己用了大半的人生見證了士林的發展與成長,未來也會持續用自己的熱情,為士林區的未來奮鬥,讓這塊土地的美好價值繼續傳承。


許鴻銘

許聚茂藥房老闆

  這次採訪到屹立在士林百年,陪著許多人長大的老店——1890年開業的許聚茂藥房老闆許鴻銘。

  根據老闆的口述,這家店的歷史緣由要從他身為中醫師的太祖父談起,從清朝時許氏宗祠移到金山的金包里,由於金山謀生較不易,而後就搬遷到士林,之後就在士林這片土地常駐深根。

  老闆向我們介紹說了中藥房與士林的淵源和歷史,從小就身處在士林夜市旁長大的老闆也談了一些夜市與慈諴宮的大小事,在老闆的敘述之下士林的樣貌也逐漸清晰立體起來……。

  其中談到最讓老闆懷念的士林人事物,就是兒時感受到的在地人情味。老闆說小時候都會和朋友在相通的屋頂爬來爬去,鄰居哥哥都會煮泡麵請他吃,而從前對面是麵包店,二樓即是麵包工廠,那些師傅看到他們長大,都會隔空丟麵包過來請他們吃,是他童年時快樂的回憶,可惜民國80幾年後士林人大都外遷,兒時記憶只能永遠停留在回憶裡,但那也是他畢生難忘的往事。


小黑

北投人

  出生於台北市北投區,學生時期幾乎都在士林區度過的小黑老師,對士林的瞭解程度可不比士林在地人少,回憶起學生時代,下課後最常和同學們去的地方,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士林夜市和目前已不復存在的都會叢林,雖然出社會後他的生活圈已不在士林區,但這裡仍呈載著他成長以及求學的各種記憶。

  採訪中小黑老師提到:士林區的變化速度很快,由商家的替換程度來看是最為明顯的,像是士林捷運二號出口的早餐店群,還有敵不過疫情而歇業的第一間茉莉漢堡等等,而士林夜市如今也有了不小的變化。雖然對於一些改變感到可惜,許多以前喜愛的地方如今只能在記憶裡回味,但他認為這些改變代表著士林是個可以期待變化以及不斷進步的地方,因此才會不停下求新求變的腳步。


楊奕屏

東吳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兼任講師

  楊奕屏老師現任職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在四歲那年隨著爸爸北上打拼,舉家搬遷來到士林,在士林生活已逾57年。

  她經歷過蔣公逝世全民戴孝時期,享用過士林第一家美式手工披薩餐廳,也看著兒時與玩伴嬉鬧的田野演變成繁華的街區,士林區對楊老師而言不只是生活重心,更承載了大大小小的重要回憶。

  「總覺得我爸爸那一輩,特別珍惜東西。」那個年代的長輩們什麼都能夠自己動手來,修理水電不在話下,連汽車維修都難不倒他們,回憶起擁有十八般武藝的父親,一雙手支撐起一家人,卻連裝魚板的小竹片都收藏得小心翼翼,愛物惜物的精神讓楊老師哭笑不得。

  在這樣的民風下,鄰里間大家也都很有默契,被閒置的土地會拿來種滿蔬菜,甚至連河堤也不放過,回想起兒時生活的點點滴滴,楊老師仍然感到很溫馨有趣。

  「人情味消失了。」楊老師坦言,最懷念的其實是人情味,鄰里間噓寒問暖、互相照料的習慣,似乎也隨著如今生活步調變快,漸漸被人們遺忘,不免令楊老師感到有些可惜。


許立丕

義信里里長

  許里長出生於1977年,在士林的小西街生活了46年。他特別喜愛士林的美食,其中最愛的是阿亮麵線。從5元一碗到現在快60元,雖然價格增漲,但里長仍然是忠實顧客。

  回憶起士林夜市,里長提及了幾個現在已經消失的地方,有少年街、民歌西餐廳、情人巷等等,這些地方是過去學生們常去約會的場所,若有餘裕他們還會騎車上陽明山賞夜景。里長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民歌西餐廳中當年的民歌歌手,像是王瑞瑜、王海玲、南方二重唱,他說民歌是士林人的回憶與記憶,也是士林的一部分。

  關於士林的娛樂,曾經有五間戲院矗立於此,里長回憶:「陽明戲院上映院線片,立峰戲院放映二輪片。」早期對於生活環境要求不高,甚至只是一個路邊布幕播放電影,大家都很喜歡觀看,因此有許多戲院存在。但現在要求衛生與裝潢,且市區有許多大型影院,因此士林的戲院都相繼倒閉。

  在結束訪談前,里長也與我們分享了士林夜市未來的規劃。他希望透過與日本廠商的合作,提升士林夜市的知名度,並在夜市內仿造日本的「狸小路」,打造一條即使下雨也能愉快逛街的場所。


江運永

慈諴宮主委

  擔任慈諴宮第六屆、第七屆的主委因為和老婆娘家的緣分因而搬到士林,如今也已在此居住30餘年,對於慈諴宮的大小事也無不熟悉,訪談一開始就和我們細數了慈諴宮的歷史及名稱由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慈諴宮的諴其實包含了三種寓意:一、和誠懇的誠同義。二、希冀民族調和。三、緘默之意。其中主委認為民族調和是取名慈諴宮的重要意義。

  主委介紹了慈諴宮「對場作」的緣由,過去由地方人士介紹工藝精湛的師傅,以廟的正中間為界,兩派師傅透過競爭的方式各自完成一邊,也是因為如此的良性競爭,每個人都會端出最優秀的技術。而在慈諴宮裡對場作最明顯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廟口中門進來的兩個柱子下的石頭及左右兩側的樑柱,都有明顯的左右兩側大小不同的特徵。

  採訪中主委也提到,近年來想爲慈諴宮注入年輕新血,希望透過舉辦長久、有特色推廣廟宇的活動,找出屬於慈諴宮獨有且吸睛的創意,走出自己的路。主委開玩笑的和我們說:「你們來訪慈諴宮,增加你們的知識了,你們與媽祖有緣,不如就給我們一些屬於年輕人創意的點子吧。」希望年輕的一代如果有任何的想法,可以來和廟宇合作,為廟方帶來不同的氣象。


王德利

福中里里長

  在士林區居住四十年以上的王里長,對於士林早期的風貌侃侃而談,從基河路還是一條大河、銜接台南海鮮會館和士林運動中心兩邊的吊橋還在的時候談起,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珍貴歷史記憶,無論是曾經和三五好友一起在中正保齡球館組隊打比賽、帶著醬油罐將在水質清澈的外雙溪釣起的魚蝦,並直接在現場醃製烤熟享用,還有在士林夜市的冰果室度過無數個炎熱的夏日,以及在早期不清場的電影院吃著夜市買來的小吃等等,里長滔滔不絕地和我們分享。

  身為士林區的里長,王德利里長致力於里民福利,從年初的元宵節、兒童節、母親節、端午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聖誕節……只要碰上節日,都會精心籌辦活動,提供里民互相交流的機會,而他最引以為傲的則是屬於兒童節的「童玩鄰舍」活動,每年的規模逐年擴增,里長也非常歡迎左鄰右舍前來一起共襄盛舉。


邱邱田

福志里里長

  邱邱田里長,民國50年出生於當時的「林仔口」(現台北市士林區福林里中部、福志里不含最西端的條狀地區),在士林區生活已超過一甲子的歲月。包括求學階段,也幾乎都是在士林度過,也正是因為如此,邱里長能以最貼近在地的角度,向我們分享關於他的故鄉——士林的各種故事。

  據邱邱田里長所說,日治時期的時候,福志里只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稻田,後來因移民的開墾,帶動士林區整體的發展,福志里因為位於台北通往陽明山與連結天母的交通要衝,人口逐漸聚集,現在是士林區51個里中人口數一數二多的里。

  訪談過程中,里長興奮的和我們各種分享在地的有名店家和有趣的小故事,尤其說到對士林過往記憶的時候,里長更是侃侃而談。看到里長難掩熱情地向我們描述自己記憶中士林的各種面貌,雖然很多地方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也讓我們不禁想要回到過去,瞧一瞧里長口中那個承載了人生許多回憶的地方,究竟是什麼樣的光景。  

  訪談之末,我們詢問里長在整個士林區中最喜歡的地方是哪裡?一聽到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地直接回答:「就是辦公處後面的志成公園。」在里長已經走過的大半人生中,也曾經歷過外面世界的大風大浪,但他對家鄉士林的愛與自豪卻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


鄭女士

在地士林人

  作為士林在地人的鄭女士,無論讀書或工作,度過人生最多的時光都在這片土地上,因熟知只有長期士林在住的在地人才知道的人文風景,於是在訪談過程中,她也熱情地向團隊分享許多攸關士林日常生活的小故事。

  鄭女士介紹了許多非觀光取向的在地士林小吃,即便有些我們已無福一飽口福,卻是她多年念念不忘的好味道。此外也講述士林夜市過去盛極一時,媒體爭相報導,提到夜市大家便會想到士林夜市的光景,然而,因夜市部分地下化,街道悶熱難耐,導致如今來客減少,愈加蕭條。儘管夜市情況不復從前,鄭女士回憶當時夜市賣冰是相當賺錢的職業,甚至有「第一賣冰,第二當醫生」的說法,足見此盛況。

  此外,鄭女士分享士林的建築與街景變化,如有科教館、天文館與兒童新樂園坐落的基河路,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產物、曾經規模頗大的士林紙廠沒落後即將改建成商場、車行聚集在承德路的原因等等,這些變化都令她不禁感嘆時間流逝之快。

  訪談過程中,鄭女士多次表達對士林的喜愛,即便發展或許不如信義區等地興盛繁華,但長期在此累積的回憶與生活點滴,促使她對士林擁有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她告訴我們雖然現今士林大部分的建築都已經老舊,卻依然是一個令人所感舒適,宜室宜居的好地方。


秦照芬

錢穆故居執行長

  擔任錢穆故居執行長的秦照芬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錢穆先生的夫人希望她能擔任這個職務,而時任台北市立大學教授時,也透過文化局的招標,成功標得錢穆故居。因此,秦老師也開玩笑地說:「如果未來我不做了,我要燒香給錢穆夫人,跟夫人說我要辭職。」

  在採訪中,秦老師提到陽明醫院附近有很多美食,而當同學來訪時,也會帶他們到士林夜市品嚐烤鳳尾,又稱烤雞屁股;此外,她也向我們分享位於天母的士東市場曾是台北市第一個擁有冷氣的傳統市場,使我們大吃一驚。

  談及過去士林的特色職業,老師說「士林名刀」是以打鐵舖為主的知名行業。同時,她也回憶起過去士林有很多不良少年,會隨身攜帶類似鐮刀的刀具隨處亂晃,不免令人有些害怕。

  提到士林最喜歡的地方,老師和我們分享位於東吳大學後方的故宮博物院是她最喜歡的寶地,除了秦老師本人是歷史研究的專家外,也因為在國慶日前後,院方會舉辦特展,對於歷史與文物迷而言是一大饗宴,同時老師也推薦手頭有餘裕時,不妨至故宮晶華餐廳品嚐「翠玉白菜」和「多寶閣點心」,接受一場中華文化帶給身靈與心靈的薰陶。


簡有慶

神農宮祭祀主任

  從小在士林長大,就讀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則是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目前擔任神農宮祭祀主任的簡有慶老師,擁有專業的歷史背景且深耕民俗信仰領域多年,對士林地區的歷史可以說是瞭若指掌,在訪談過程中親切且詳細地道出諸多過往的士林風光。

  關於士林,簡有慶老師向我們解釋許多地名舊名的由來,如經由歷史事件以及周邊地景致使先民改為如此稱呼。關於神農宮,除詳細解釋其建成的始末,簡老師還提到廟宇對先民開拓新地域扮演重要的角色,祈禱風調雨順、安撫人心的作用,因此台灣有很多類似性質的廟宇,此外,還是教育、政治、經濟的功能,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神農宮的地址並非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下樹林,且原本祭拜的主神是「土地公」而非「神農大帝」,且也有過幾次建築翻新,是經過了許多演變才有如今的樣子。

  訪談中,對於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認同,簡老師認為自己應該被定義為「民俗學者」而非「宗教學者」,因為一直以來簡老師所研究的範圍不單只是宗教本身,範圍擴及到華人長久積累的文化以及約定成俗的習慣,因此以「民俗學者」稱呼相關工作與研究學者會更為準確。此外,針對宮廟文化的如何年輕化與宣傳,簡老師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宗教不僅是屬於長輩的文化,廟方也主張活用網路,透過臉書宣傳活動及設計文創產品...等因應年輕潮流的方式來吸引民眾,以期宮廟文化能夠更廣更長久地被傳承下去。

  無論是士林的廟宇或是過去的歷史,透過簡有慶老師的解釋,我們得以了解更多網路上查不到的廟宇知識與故事,簡老師也希望透過本次的計畫內容,能夠讓更多人知曉士林內涵並推廣出去。


陳明松

舊佳里里長

  作為士林區老社區之一的舊佳里陳明松里長,以士林在地人的視角向我們介紹士林的過去和變遷。

  談到舊佳里,陳明松里長說這裡是士林最早設立的里區,因而許多巷弄狹窄,這是隨著士林發展仍然保留至今的一項特色,讓來到這裡的人只是置身街道上,彷彿就能夠穿越歷史,透過歲月的痕跡,看到從前士林的樣貌。

  同時里長也向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芝山巖的傳說和古早的節慶,同時也提及他兒時曾去過的許多戲院和當時販賣外國食物的店家,談到當地的美食,雖然許多店家已隨著時代逝去成為士林其中的歷史,無法再度重現於我們的面前,但仍有許多士林過去的風貌和故事流傳下來……。

東吳日文系USR團隊。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